产后争吵背后的隐形情绪劳动:为什么我们总在孩子出生后吵架
为什么孩子出生后,我们开始频繁争吵?
你爱你的伴侣,也相信对方爱你。
在宝宝出生之前,你们也许挺有默契。
你们分担家务、生活节奏合拍,甚至一起挺过了不少困难和挑战。
但孩子出生后,一切悄然改变。争吵就此开始。
吵架的内容看似是关于家务或谁起夜喂奶。 但吵架背后真正的情绪来源,是一种深刻的孤独感——以及,一份只有你自己看得见的心理负担。
什么是“隐形的心理负担”?
在许多华人家庭中,妈妈无意识中自动承担起“宝宝项目经理”的角色。
我们预判宝宝的需求,约诊看儿医、准备奶瓶、添置宝宝的衣物,同时周旋于两边的家庭,尽量让新晋的爷爷奶奶、外公外婆都感到被尊重。
这一切,看不见也没人提,却消耗着我们的大量精力。
所以,当你的伴侣问你:“你需要我做什么?” 你可能会觉得,那并不是帮忙,而是另一个需要你“指挥”的项目。
更糟的是,当你终于情绪崩溃、爆哭、发脾气时,伴侣却说:“你这么激动干嘛?”、“你还想要我怎样?”
这不是安慰,反而让你确认:你,确实是一个人在撑。
失望是怎样悄悄产生的?
很多妈妈都提到,自己在产后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失望。
并不是因为伴侣不爱自己,而是因为他没有“同步成长”,没有像自己一样,快速转化到为人父母的身份中。
这种不匹配让原本亲密的关系开始有了隔阂。
我在临床咨询中常听到妈妈们说: “我知道他爱宝宝,但我觉得我们不像一个团队。”
这不仅仅事关谁洗碗、谁换尿布,更是关于“情绪劳动”失衡。 情绪劳动,是想到、操心、记住、和协调,而不是单纯的“做”。
文化背景下的沉默压力
对许多华人妈妈来说,还有一层文化影响:顾全大局。
所以,我们忍着不说,直到情绪大爆发。 或者我们慢慢在关系里疏离,变得冷淡,甚至麻木。
你不是脆弱,而是承担太多
你不需要独自扛起所有。 而表达需求,也不是软弱,而是一种勇敢。
在我即将上线的课程中,我将分享如何用不会激起对方防御机制的方式表达你的压力,让你的伴侣真正“听进去”,作出改变,而不只是觉得你在责怪或唠叨。
大多数伴侣并不是不在乎,而是他们不懂如何回应,甚至害怕做错。
你可以学会建立一种新的亲密模式,一种可以共同承担、共同成长的方式。
点击这里加入课程等候名单,第一时间获得上线通知。
延伸阅读: 产后抑郁/焦虑,不是矫情